|
一年重修,大光明今起再营业如今的南京路上,大光明电影院并不醒目。
这座曾经的“远东第一影院”,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的杰作,湮没在周围越来越高的天际线中,湮没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中,以至于去年1月3日开始停业整修,也是无声无息。 经过一年多重修,今天,它终于揭开面纱。 改建,不是件容易的差事 设计师邬达克太有名了 矗立着30多米高玻璃柱的大光明,仔细品味,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摩登。 “外墙的颜色有些不对,天气暖和一点的话,还要重新喷一次漆。”昨天,见到记者,年逾古稀的建筑设计师章明毫不讳言,对自己事务所的作品仍不太满意。章明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参加了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建筑史的编辑工作,与陈从周先生合作的《上海近代建筑史稿》,是业内公认的必读书目,她的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,承担了此次大光明的改建工程。 但即使对章明这样经验丰富的建筑师来说,改建大光明仍不是件容易的差事,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设计师邬达克太有名了,这位匈牙利人在上海留下近60件建筑,包括国际饭店、百乐门等。1928年由梅兰芳揭幕的大光明,原本并不是邬达克的作品,但1930年时,大光明由于放映了丑化中国人形象的美国影片《不怕死》,引起声势浩大的群众抗议,影院卖座率一落千丈,不得不宣告歇业。l932年,广东人卢根与美国国际抵押银公司经理组成联合电影公司,决定在原址上重建大光明,这才聘请了邬达克。 “可以说,没有邬达克,大光明就成不了‘远东第一影院’,但也是大光明让邬达克完成了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转身。”章明告诉记者,这座建筑具有浓郁的装饰艺术(Art Deco)风格,在当时非常前卫,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宣称,自己是在迷上大光明电影院后才立志做建筑师的。 80岁专家两次爬上脚手架 “它本身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作品,对我们而言,尽可能恢复原貌就是一种功德。”章明说,幸运的是,大光明最初的图纸还在,还有不少照片,“收集了整整一水果箱”,这些资料为修复提供了关键的参考,但还不够。“像观众大厅的吊顶,我们发现有多达7层的涂料,黄、绿、金、银……每改建一次就有一种颜色,完全看不出原来是什么颜色,图纸上也没有写,照片也是黑白的,很难判断。”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林博士告诉记者,解放以后大光明经过了6次大的改建,唯一还是原汁原味“老东西”的,大概就是二楼大厅的喷泉了。 为了尽可能地恢复大光明的原貌,建筑师走访了当年进过影院的老人,包括同济大学建筑史专家罗小未,她曾与大光明投资者卢根的儿子同过学,经常到大光明看电影。在这次改建中,80多岁的罗小未两次爬上三层高的脚手架,对细节进行确认。如今一楼大观众厅的浅灰绿色屋顶,就是罗小未拍板定下来的。 “有些东西很难恢复原样了。”林说,比如大观众厅的墙壁,从照片上看,似乎有褪晕(颜色由深入浅)的感觉,但是特意设计还是拍摄时光线的缘故,专家们也有争论,最后,建筑师选择了三色镶嵌喷涂,加上细微凹凸,来模仿照片的效果。还有外立面,在修缮前还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时贴的米黄色瓷砖,历史资料显示,最初应是小拉毛磨面,但传统材料很难找。“我们用了进口涂料喷成浅灰绿色,效果和原来的图片很一致。”林说,这些细节往往最磨功夫。 1.2亿元恢复建筑魅力 大光明文化集团的副总经理沈为民告诉记者,1932年,当时的投资商卢根重建大光明时,花了110万两白银。这次的整体修复和改造,大光明公司的出资达到1.2亿元,可以说花了大血本。“我们开始和设计师想得不太一样,觉得他们做得是不是太素了,希望增添一些更活泼、更适合年轻人的颜色……”沈为民说,但业主方最终接受了专家的建议,力求最大程度地恢复80年前的面貌。 在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下,大光明的改建也颇有些创新之处。比如电影院的二楼西侧和三楼原来是大沪舞厅,解放后又被改作人民饭店与中国照相馆,这次则被改建成了数个小厅,以适应当今电影院小厅化的潮流。设计师还在三楼设计了一个空中花园,作为餐厅,二楼的一个走廊也被设计成咖啡馆,更适应今天的观众需求…… 当年,邬达克的巧妙设计,得以在一个很复杂很局促的地形上,造出了“远东第一影院”,“它是我欣赏的一类建筑,设计师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,有很多巧妙的创造,集实用与漂亮于一体,到今天也有借鉴意义。”章明说,但愿更多的观众能够走进这座影院,不仅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,也能感知建筑的魅力。 寻找“译意风小姐” “能不能帮我们登个启事,寻找大光明当年的‘译意风小姐’?”大光明电影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根林问记者。 什么是“译意风小姐”?对旧上海电影史颇有研究的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告诉记者,她们是当年大光明放映好莱坞电影时的同声翻译,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配音演员。1939年,大光明专门从美国一厂家特制了一套同声翻译设备,称为“译意风”,在上海的影院中独此一家,观众付一角钱买一张“译意风”券,可以得到一副耳机,观看外国电影时,插上耳机就能听到翻译。“译意风”一经运用,就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赏,一位记者形容:“像是带了一位到美国去镀过金的伴侣,连对白都念给我听。”很快,上海不少影院都装上了这样的设备。 事实上,大光明有一位著名的“译意风小姐”,如今客居美国,她就是好莱坞华裔女星、奥斯卡华人评委卢燕。82岁的她至今怀念上世纪40年代担任此项工作时的时光,“这曾是我最喜欢的工作。我可以看很多电影,而且不只看一遍。” 当时,大光明招考“译意风小姐”要求很严格,报名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英文基础,且思路敏捷,口齿伶俐,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国语,嗓音也要悦耳清晰。而做“译意风小姐”待遇相当诱人,每天担任一场电影的翻译,工作两小时,所获报酬足以满足一个大学生的开支所需。卢燕当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,是工读生,必须自己养活自己,为此才报考了“译意风小姐”。 这是卢燕的第一次“触电”,她发现了自己演戏的天分。“我模仿各种角色,简直是在后面演‘独角戏’。我的声誉很好,很多人就专门跑来要买卢小姐翻译的影片。”卢燕回忆说,1947年,她出国留学,才把这份工作辞了。 张伟告诉记者,“二战”以后,观众对“译意风小姐”的要求,从最初的“译其大概”,平淡表述,发展到了视剧情、分角色演绎人物的喜、怒、哀、乐,甚至讲解片中特有的电影语言。一个“译意风小姐”在杂志上撰文,阐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理解:“‘译意风’是融电影、话剧、演讲于一炉,集艺术之大成,极声色之能事。在‘译意风’中,我尽量地沉浸在每一个角色中,我不单是翻译对白的意思,而且间接地用戏剧的口吻,使每一句话都说得如剧中人一样生动有力。凡是剧中人的喜、怒、哀、乐,我都传达给听众……如果有冗长的过程,或是没有对白的‘蒙太奇’镜头等,也要加以说明。” “应该还有‘译意风小姐’住在上海……这次在修复大光明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很多历史、很多故事都已经模糊了,而随着时间的流逝,当年的见证人只会越来越少。”杨根林说,他们不光想寻找“译意风小姐”,还想寻找更多的见证者,为这座“远东第一影院”留下更多的资料。 能够带回昔日辉煌吗? 今天,随着众多现代化多功能多厅影院不断涌现,曾创下“连续11年票房全国第一”辉煌的“远东第一影院”,票房领先地位不再。如今的重修再开,能够带回昔日辉煌吗? 改建后的大光明,特色仍然是“大厅”———拥有上海独一无二、规模最大的电影放映单厅,有1365张座位。“从电影的音响效果来说,大厅显然比小厅效果更好。”杨根林说,他希望大光明能够让观众回到大厅。“如果能够达到50%的上座率,那我们就成功了”,杨根林说。这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在20年前,大光明的上座率能达到75%左右。 为了打好“历史”这张牌,大光明还利用底层原本的疏散通道,设计布局了“影院历史文化长廊”,放置了原有的图片、文字和发电机、胶片机等实物,力求让观众在走出影院时,能对大光明的“光影八十年”,有一个更为立体的感受。 尽管“传统”是大光明的重要卖点,但这并不影响它拥抱新技术。这次改建大光明最大的变化,是增添了5个小厅,最小的一个厅只有26个座位,最多的113个,其中一个引进了最新的杜比3D立体数字放映机,“是现在中国的3D影院中设备最先进的”,影院的几个负责人不断向记者强调。在正式开业之前,咖啡馆、时尚餐厅等设施也将陆续开业,让80年历史的老影院更多一些时代感。 “我们实行分级票价,大厅五六十元,小厅是七八十元,VIP贵宾厅在100元左右。”杨根林告诉记者,这个价格在上海的电影院中,并不属于最高,但也和一流的电影院相当了。但从今天起,到3月正式营业之前,票价都将打对折,促销力度不可谓不大。 1928年,大光明第一次开幕,梅兰芳担任揭幕嘉宾,周瘦鹃在他主编的《申报·自由谈》中刊登《梅开光明记》,将梅兰芳与当时之“国花”梅花联系起来:“梅开光明”,意义深远,大光明影戏院“他日群葩低头,意中事耳。” 80年历史的大光明,期待再次盛开的灿烂。 上一篇:上海装饰装修行业大会在大宝化工召开 下一篇:经济寒冬之下 看中国家居业09年有哪些新增长点 免责声明: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!!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,仅为提供更多信息。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告知!本站立即删除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。
|